第(2/3)页 他本以为这般平静的日子会持续一段时间,慢慢融入书院,再如同嵩阳书院那般一样,切磋学问,一步步走那“养望”之路。 这日午后,小院门外却来了几位意想不到的访客。 当时王明远正在书房整理笔记,忽听院门外传来狗娃略带惊讶的招呼声:“咦?你们是……胡爷爷?” 王明远闻声走出书房,只见院门口站着四五个人,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神色冷峻的中年人,竟是嵩阳书院的胡山长! 他身后跟着的,是几位曾在嵩阳书院有过一面之缘、早已取得举人功名、在书院内颇有名气的学子。 其中一位姓李的举人学子见到王明远,便笑着拱手开口,语气熟稔中带着几分读书人特有的调侃: “明远兄,别来无恙?嵩阳一别,几月有余,真是让我等好生想念啊!本想着在嵩阳能与明远兄好好切磋一番学问,谁知兄台家中有事,匆匆离去,竟未能尽兴。这不,听说兄台来了应天,我们便特地过来拜访拜访。” “是啊,明远兄那日讲堂上一番高论,至今犹在耳畔,令人叹服。”旁边另一人也笑着附和。 王明远一时有些怔忡,连忙拱手还礼:“李兄,赵兄,诸位同窗,胡山长!不知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快请里面坐!”他心中却是惊疑不定。 嵩阳与应天虽同处中原,但毕竟隔了些距离,这些人怎么会特地跑到应天书院来找他? 难道真是因为当初在嵩阳那场未尽的“考校”,耿耿于怀,竟追到这里来要继续比试? 这……未免也太执着了吧?自己何时有这么大的面子了? 他下意识地看向一旁面无表情的胡山长,心里更是打鼓。 胡山长亲自带队前来“寻衅”?这架势未免太大了些。 众人进了堂屋落座,狗娃机灵地赶紧去烧水沏茶。 王明远心中念头急转,正斟酌着该如何开口试探来意,那位李举人似乎看出他的疑惑,笑着解释道: “明远兄莫要误会,我等此番前来,并非专为叨扰兄台。实因每年一度的‘中原书院巡考’即将在应天书院举行,我等是代表嵩阳书院前来赴考的。想着明远兄如今正好在应天,便顺道前来拜访一番。” “中原书院巡考?”王明远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目。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胡山长端起狗娃刚奉上的茶,吹了吹热气,淡淡开口,声音一如既往地没什么起伏: “嗯。此乃中原两大书院及周边十数家名声在外的书院联合发起的两年一度考校。由各大书院轮流主办,今年轮到应天。旨在让中原学子相互切磋,摸底学问,查漏补缺,也好让各书院山长教谕们看看如今学子们的程度,便于日后讲学侧重。考后会有名次张榜,各家山长也会聚在一起,点评试卷,研判未来科考风向。” 胡山长言简意赅,却将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