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答卷-《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3/3)页

    他将一些概念,如预警机制、以工代赈、推广新作物、低息贷款、政务公开与监督等,巧妙地融入到了策论之中,并用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语言和逻辑进行了阐述,既显得切实可行,又透露出一种超越寻常官员的视野和格局。

    同时,在之前嵩阳书院的策论问答基础上又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

    写完策论,腕子都有些发酸,但心里却有种畅快-感。

    最后一日,考的是诗赋与算学。

    诗赋题是“以山水寄怀,作七言律诗一首”。

    看到这个题目,王明远微微怔了一下,目光似乎透过堂窗,望向了西北方向。

    山水寄怀……他想起远在边关的二哥,想起那位重伤未愈却毅然北归的老国公,想起那边的崇山峻岭、大漠风沙。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希望能荡平边患,希望亲人平安,希望那股勇往直前的壮志能冲破一切险阻。

    略一沉吟,诗句便在心中缓缓流出,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工整写下: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这个也是我很喜欢的明代文坛四杰所作,有读者留言过让写这首,不过只摘抄了一部分,各位有知道的吗?)

    这首诗,借江流山势,暗喻了某种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的雄浑气魄。

    他将那“钟山”想象成了西北的边关,将那“乘长风破巨浪”的壮志,寄托在了二哥和国公爷身上。

    边关不是据于天险,而据于国公等众志为国的将士,希望国朝内对边关将士有期许和信任,相信他们能守住这大好河山。能如诗中所期望那般,克服万难,平安归来。

    最后则是算学题。

    题目颇长:“今有田一顷(一百亩),需引水灌溉。雇工开挖沟渠,每日雇银五分,需五日乃成。渠成,每日引水浇灌,可灌田十亩。每灌一亩,需肥水钱三文。此田若得灌溉,亩产麦三石;若不溉,亩产仅一石。麦价每石值银六钱。试问:此顷田灌溉与否,其成本几何?收益相差几何?”

    (这次不写答案了,大家来算算)

    此题不仅考算学,更隐含了考量成本与收益的经世之思。

    虽然此题对其他学子而言很是繁杂,但是对于王明远来说很是轻松,根据顺序列的算式,很快便得出了答案。

    核算无误,王明远便将计算结果清晰工整地誊写在试卷指定位置。

    五场考试,至此终于全部完结。

      


    第(3/3)页